嗜肝病毒感染是导致人、灵长类、哺乳动物以及鸟类等动物的急性或慢性肝炎、肝硬化等疾病的主要原因。由于缺乏动物疾病模型,使得对人类甲肝病毒的致病机制研究不够深入。我们的研究发现,与人类甲型肝炎病毒同属于微RNA病毒的鸭甲型肝炎病毒感染可导致雏鸭的急性肝炎,也可以在成年鸭感染模型中形成慢性肝炎,并发生明显的肝脏纤维化。成年鸭感染鸭甲型肝炎病毒的过程中,肝脏经历了细胞损伤(空泡变性、嗜酸性变性和脂肪变性),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异嗜性细胞、T细胞和浆细胞)集聚以及肝细胞修复的过程(肝脏星状细胞激活、肝纤维化和肝细胞再生)。伴随着肝细胞的损伤,血清的转氨酶也发生了显著性的升高。同时,感染鸭肝脏CD4+和CD8+的相对含量较低,可能是导致病毒在肝脏中长期(可达40周)存在的原因之一。考虑到鸭甲型肝炎病毒和人甲肝病毒具有相似的基因组结构、生物学表型、病毒学表型、明显的肝细胞嗜性、相似的致病性等因素,可将成年鸭感染鸭甲型肝炎病毒作为研究人类甲型肝炎的良好动物疾病模型。相关的研究结果日前发表在Oncotarget。
论文链接:http://www.impactjournals.com/oncotarget/index.php?journal=oncotarget&page=article&op=view&path%5B%5D=19003&path%5B%5D=6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