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到德国已经快两年了,在惊叹时间过得如此之快时,不得不静下心来思索一下这两年以来自己的成长。这是一篇写自我留学末尾的心得体会,算是对自己两年来生活的一个小小总结。
2015年11月2日,我初到德国,乘坐在德铁IRE的火车上充满着对欧洲的无限遐想。蓝蓝的天空、古典的建筑、如梦如画般的景色让我仿佛来到了大自然母亲的怀抱。迎接我的是一位之前就联系好的后来成为挚友的国兴师兄。初来乍到,国兴带着我尽快地熟悉着周围的一切,让我记忆由新的是超市里的排骨、牛肉怎么这么便宜。在以后的生活中,我经常购买real店0.49欧/公斤的排骨,肉真的很多,非常实惠。在第一年的春节,我甚至提了好几公斤排骨去法兰克福拜访我的好朋友们,一起煮火锅,如今想来这些小事情成了我留学路上最美好的回忆之一。
初到德国,短暂几天的休整后,就要去外导那里报道。外导是德国生理协会前任主席,今年已经75岁了,我去那年基本就处于退休状态。基于对科研的无比执着,他到处拉经费维持着实验室的基本运转。他最爱说的就是节约、节约,不然我们就要破产了。我们的实验室采用的是组长领导制,就是刚去的新人一般会被分到一个特定的小组,组长负责教一些实验技能以及制定课题项目。一般情况下,外导只会找组长们讨论问题,所以新人有时就会显得比较被动。我刚去的时候,被分到了一个做肿瘤的小组。前两个星期其实也没做什么,只是在那里配了两周的胶,但是我深感我好像不太喜欢这个方向,所以胆战心惊地跟外导写了封邮件,表达了我想做免疫方面研究的想法,没想到外导很快同意了我的想法。在日后的生活中,我发现外导在这些方面比较开明,他不会问你太多为什么,一般都会很尊重个人意见。随着调入免疫组,我碰到了新组长Yogesh Singh先生,一个印度人。他的智慧与气度改变了我对印度人的看法,可能是因为他来自印度的贵族阶层,所以显得出类拔萃。
在Yogesh的领导下,我开始了在免疫学方面的研究,主要从事小鼠免疫CD4+ T细胞的相关研究。在这两年的科研生涯里,我已发表3篇第一作者论文,累计13.07;9篇共同作者论文,累计41.21。此外,还完成了另外两篇第一作者论文的实验部分,近期将会完成写作部分,进入投稿环节。回首这两年的科研生活,我觉得自己属于勤奋工作的那一类学生。德国人属于早十晚四,周末节假日绝不上班的类型;而我属于早八晚六,周末节假日要上班的类型,所以经常在一天当中,我的实验都完成一轮后还是不见人来。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我拼命努力地学习着,认真地完成每一个实验,渐渐地从什么都不懂的新手转变成了实验室的骨干力量。在德国的科研工作,让我觉得最大的不同,就是时间真的很紧凑,比如跑个PCR,有两小时的空闲,就有其他事情要做。另外就是中午根本没有太多时间吃午饭,都是要自己带饭,需要趁着一个实验间隙来很快地解决这个问题。然后,晚上回家又要做第二天的饭,我仔细想了想这两年我在食堂就吃过两顿饭,其他时候都是自己带的饭,然后就是我前面说的排骨了,吃的最多的就是排骨,往锅里一丢再加点西红柿就成了,所以有时我又觉得留学蛮难的,各种酸甜苦辣。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坚守着勤奋、刻苦的品德,磨炼着自己的毅力品质。在我即将完成学业之际,组长和外导都分别给我写来邮件感谢我这两年来的努力,组长深情地回顾了他第一见我的情景;外导则让我记住我永远是他实验室大家庭的一员,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我有什么需要,他将会无条件地支持我。所有的这一切,都让我非常感动,我从内心里十分感激组长与外导,他们总是非常开明、博学。如果说留学有什么遗憾的话,那就是叹恨时间太短了,自己还有一些非常重要的课题,已经开了一个不错的头却又不得不要煞了尾。但不管怎样,留学让我成长,留学之路告诉我只要够努力,总会有好结果。
图宾根大学Eberhard Karls Universität Tübingen坐落于德国巴登符腾堡州图宾根市,建校于1477年,是德国最古老的大学之一,在自然科学及人文科学领域均享有盛誉。该校是德国11所“精英大学”之一,在最新发布的2018泰晤士报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中图宾根大学位列第94位,在德国大学排名中位列第9位,其中在医学专项排名中位列德国高校第6位。

外导专注地作着报告

我们小组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