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埃利希研究所(Paul-Ehrlich-Institut),又名为德国联邦疫苗和生物医学研究所,目前隶属于联邦卫生部,是德国联邦的一个研究机构和医疗监管机构。它是世界卫生组织血液制品质量保证和体外诊断设备合作中心。始建于1896年,并冠名于其第一任所长——1908年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获得者Paul Ehrlich先生的名字命名。100多年来,该所数次易址,现址位于法兰克福附近兰的黑森州根市(Langen),于1986年建成。该研究所的职责是依据1972年7月7日颁布的“血清和疫苗联邦管理法规”所赋予的职权,以及德国和欧洲对医疗产品法规的更新来进行相应研究和发展。尽管其隶属于德国卫生部,但具有独立行使生物制品检验、临床试验审批、产品批准上市和批签发等职能。同时还承担对不同组织,特别是对一些欧盟国家、欧盟和国际性的委员会的相关法规起草、修订提供科学的建议,也为德国政府、地方机构以及国会提供专业意见,并提供相关信息给病人和消费者。
整个研究所由14栋4层的大楼和若干配楼组成。各实验室即有其共性又各具特色,每个实验室的内部实施齐全、实用,且所有仪器设备可以网上直接预约使用,其中部分高端仪器有专人负责指导使用。同时,实验室特别注意个人防护,不同区域需要采用不同的防护措施。在进行高致病性病毒和细菌操作的动物P3实验室更是讲究实用,没有所谓的过度浪费的负压空间,而是设置能严格防护和控制的密闭负压操作箱,节约了空间和能源,这样的实验室特别容易管理。
Eberhard Hildt教授是病毒性肝炎学科领域的专家,任职于保罗埃利希研究所和德国亥姆霍兹传染病研究中心,主要研究HBV/HCV/HEV/HIV/Zika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并在病毒蛋白的病理作用及相关分子机制等方面具有较好的工作积累,新颖的研究视角,较强创新性的学科交叉研究方法,以及已在该领域取得了很多国内外认可的科研成果。同时,他领导的研究团队已经鉴定出数个与HCV病毒复制以及细胞自噬相关的宿主蛋白,这些前期探索性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成果。我的课题以先筛选到的部分干扰素诱导蛋白能够与HCV的RNA依赖的RNA聚合酶(NS5B)相互作用为突破口,深入研究这些蛋白对病毒生命周期的影响,同时特别关注其对细胞自噬的影响,以病毒对干扰素的正向激活到干扰素刺激基因的负向调控为思路,探讨干扰素诱导蛋白的具体作用机制,以及其中的分子机制。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了解宿主抗病毒机理,为揭示HCV逃避宿主抗病毒策略提供线索,同时也期望为禽类噬肝病毒的抗病毒研究提供有意的借鉴和参考。整个研究团队科研氛围浓厚,科研环境轻松和谐,并且所有科研资源公开共享。此外,因为整个研究所拥有一套完整的办公系统,所以工作效率很高。研究所会在每年年初进行工作统筹安排会议,不同部门的负责人会进行过去一年的工作总结,以及公布新一年的工作计划。同时,所有科研工作者需要参加生物安全会议,知悉不同安全等级实验室的工作要求。
每月研究所会举行文献分享会议,来自不同研究部门的研究生需要进行与自己课题相关的文献综述汇报。我们实验室则会在每周五上午举行实验室内部会议,研究生们会对此前一周的实验进展进行汇报交流,并在周五下午前提交下一周的周计划。这些细节充分体现了德国学术环境中严谨的科研态度、淳朴的科学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