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以来,动物学院预防兽医研究所“双带头人”工作室在学院党委引领下,对标学校“双带头人”示范党支部工作要求,结合支部工作特色,积极探索推进“党建+科研+实践”育人特色建设。
立德树人有高度
“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必须首先做到;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需装有一桶水”,这是预防所党支部对老师的基本要求。暑期以来,支部不仅通过组会、分享会等引导教师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还结合组织生活和党史学习,把“情系人民健康的学院特色思政育人思想”贯穿支部建设,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引导教师在争做“四有好老师”,争当“四个引路人”上下功夫。此外,每周党支部教师和学生定期举行小型学术研讨会,分享最新学术进展,交流科研经验,共同解决一些科研实验中的瓶颈问题,提升师生学术视野。
“8小时出不了科学家”,党支部鼓励教师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并将这种精神传递给学生。预防所党支部为每位教师在实验室都分配了“战斗阵地”,暑期很多时候,老师和同学们都一起奋斗在实验室一线。这让学生能时刻感受到老师就在身边,有问题可以随时现场请教,老师们也能很容易获得研究过程的“第一手资料”。新进青年教师、入党积极分子田斌博士每天亲自配试剂、做实验、做记录等,无周末、无假期,每天工作到深夜才离开实验室,给学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科学研究有深度
“科学研究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寒暑假”。跟平常一样,早上7点左右,研究生暑期留校的百余名同学就陆续来到实验室开始一天忙碌的学习,直到晚上12点仍然有人坚守实验室。和同学们一样,预防所党支部的老师们,也是早早来到实验室,指导学生实验、整理相关材料、完善科研论文等。相较于平常,暑期老师和同学们都有了相对充裕的时间,老师们能够更系统地指导学生开展科研实践活动,尤其是参与创新试验计划和科研兴趣计划的本科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研究生学长的帮助下,更好地掌握实验技术,融合基础知识,提升专业技能与素养。
“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除了聚焦实验室的理论研究,预防所支部教师还积极引领学生关注最新的国内外前沿科技动态和畜禽养殖、疾病防控、环境生态效益等,让学生不仅掌握科研技能,还教育引导学生主动把研究方向瞄准保障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动物福利和健康,提高动物源食品安全和质量,维护公共卫生和生态环境安全,保护人类健康等方向。例如,青年教师欧旭敏博士之前在国际知名期刊《Transboundary and Emerging Diseases》发表文章,通过生物学分析证明了美国流行的新冠毒株来源于北美,有力驳斥了西方媒体和政客提出了“中国起源说”。预防所支部相关课题老师在所内学术研讨会上,以这些研究为教育案例,指引学生通过讨论交流,体认自己所从事研究的可以意义、社会意义、经济意义甚至政治意义。
引领学生有温度
“只有关心关爱好学生,才能真正引领好学生”。7月,获悉河南郑州等地发生持续强降雨影响消息,支部老师第一时间详细了解河南籍学生受灾情况,向学校相关部门咨询了解相关帮扶政策,第一时间传达学校对同学们的关心和慰问,并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今年暑期,因国内局部地区疫情防控局势的变化,相关防控管理要求趋于严格,预防所支部不仅引导学生积极严格遵守学校相关制度要求,还积极关心困难同学并为起通过帮助。同时,支部还接防控管理的要求,各所有暑期实习实践的同学给进行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集体意识、规范意识的“四识”教育,把硬条款变成“软关怀”,在关心帮扶中,教育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科研思维和素养。
四川农业大学新闻链接:https://news.sicau.edu.cn/info/1078/638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