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学院“学术之星”人物风采——黄觅
作者:    发布于:2021-12-20 18:54:17    点击数:

     

人物简介:

     黄觅,女,中共党员,动物医学院预防兽医研究所2018级博士研究生,导师汪铭书教授和刘马峰教授。主要从事鸭疫里默氏杆菌铁离子转运与调控机制研究。动植物检疫专业2012级本科生,2016年保送研究生至预防兽医学专业,2018年硕博连读。研究生期间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在美国微生物学会旗下刊物如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Infection and Immunity等发表SCI收录论文8篇,其中中科院大类学科2区Top期刊3篇,累计影响因子32.167。获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排名第三)。主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四川省科技厅项目1项。多次获评研究生一等学业奖学金,校级优秀研究生等奖励或荣誉。

访谈内容:

     今天小编作为迷妹上线,带大家一同走近黄觅,一起来听听她的研究生故事。

“选择”


小编:为什么选择继续留在川农读研?选择预防兽医研究所?这里有什么不一样,或者说这里有什么吸引你的?

黄觅:首先肯定是学校。川农作为“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本身具备有完善的育人体系和优秀的科研条件,这些都给了我继续深造的信心;其次是专业,学校的科研水平在多个专业领域名列前茅且具备一定的优势,其中就包括了预防兽医研究所,这也是我选择在这里读研的理由之一;此外,保送研究生之前我参加了预防兽医研究所的导师推介会,各方面了解后发现老师们对待学生都非常负责,他们认真导学的态度很吸引我,我认为能在这里选择到和自己未来目标契合的导师;最后,就我个人而言,读研是科研能力、思维能力等全方面的培养,我适应了川农的学习环境,这里有合适的土壤,而我是那颗想要扎根土壤生长的树苗,我相信自己的选择也坚定自己的选择。

“蜕变”

小编:都说预防兽医研究所管理很严格,想在预防兽医研究所毕业要“脱层皮”,是不是真的?为什么选择继续在这里攻读博士?

黄觅:预防兽医研究所的管理确实严格,到毕业也确实会使我们“脱层皮”,但我觉得这层“皮”应该更属于蜕变的那层“皮”。在我硕士读了2年之后,我深知自己所知所想还处于一个十分浅显的阶段,用导师的话来说就是缺少科研的“大局观”;其次还有一个想法是:读都读了,那就读到底,回过头来我可能才能看清楚自己到底收获了什么;我比较喜欢有挑战性的事情,科研对我来说就是如此,一个问题解决之后,新的问题又等着我去发现和解决,这样逐一攻破的快感是我很享受的。

小编:未来有什么工作计划?

黄觅:未来大概率还是会从事科研相关工作。回首硕博这些年,自己虽然积累了一些科研的经验,但也只算是入了门,还需要在相关工作岗位继续“修行”,算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检验。

“收获”

小编:在读研期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黄觅:读研期间最大的收获是自己思维方式的转变。从前的我很少去思考一些问题,只会在别人提出问题后去寻找答案。读研之后,我发现解决问题固然重要,但会发现问题才是真正的难点,发现问题就需要足够的知识储备和专业能力,而且要学会发散思维,思想和心自由了,想法就不会受限,看待问题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不会拘泥了。

小编:在读研期间最开心的是什么?最难的瓶颈期又是什么时候?你是如何度过的克服困难时期的?

黄觅:读研期间最开心的是有一个很好的学习氛围,这包括良好的实验室环境、认真负责的指导老师和身边善良可爱的同学们,我真的十分感恩在这里遇见的课题组的每一位朋友,契合的地方契合的人更让我觉得不虚此行。

      最难的瓶颈期可能是在和导师构思博士课题和课题开展之初的那段时间,因为我在硕士期间虽然做了很多课题,但比较浅显,还是想在博士阶段更加深挖一些科学问题。发现科学问题,特别是发现一个未被解决的、有价值的、可研究的科学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是不容易的。在这一点上,得益于导师们的帮助,我们不断地查阅文献,结合已有研究基础,不断提出问题、试图解决问题、顺利解决或碰壁,碰壁了又找别的途径,最终逐渐有了课题的眉目,到现在也完成得比较好,算是克服了最初的难关。

小编:你眼中的导师是什么样子的?

黄觅:我很庆幸在预防兽医研究所遇到了我的指导老师们。我硕士阶段的导师刘马峰教授是对我的成长帮助很大的一个人,在我实验遇到瓶颈的时候,老师不会第一时间去指责我为什么做得不好,而是和我一起分析原因,并告诉我做事情不能急躁,要一步一个脚印;有人说,“感谢那些敢对你说真话的人”,刘老师对我来说就是能对我讲真话的人,我哪些科研能力不足,我哪些地方还需要精进,我应该如何为人处事……,从这些话语中找到自己改正的方向,其实也是人生中很宝贵的一课,这是在书本和课堂上可学不来的。

图为刘马峰教授正在指导黄觅做试验

      我博士阶段的导师汪铭书教授是一个很自律的老师,我很敬佩她几十年如一日的认真严谨,汪老师不仅在学习上给予我关心,在日常邮件往来中也时常关心我的生活。我的老师们看似严厉,实则“温柔”,这份“温柔”体现在他们对于科研的态度是一丝不苟的,不急于求成也不消极对待;体现在对学生的指导上,不仅是把学生指导毕业了就完事,是能够在这短暂的3-5年教会我们做人、做事、做学的基本道理,这份温柔饱含了无数次的耐心、细心和关心。

图为汪铭书教授指导黄觅学术报告

小编:作为一名博士研究生,你是如何平衡好生活和试验?

黄觅:实验繁冗似乎充斥着我整个读研阶段, 但我也感觉自己在其中是保有适度休息的。可能是因为我会对实验内容进行安排,不急于一周或一月就完成几项大实验,而是有主次之分,要紧的关键结果给出充分的时间,佐证的实验在不那么忙的时候进行,这样整个实验过程我不会感觉十分疲惫,也能获得一些闲暇时间做一些放松身心的事情。

“寄语”

1、做情绪的主人:科研过程中免不了遇到困难,这时常考验着我们的心态,如果你本身处于一种焦虑、胆怯或是害怕的情绪,实验也是做不好的。因此,学会管理情绪、做“情绪的主人”非常重要。要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尽量保持情绪稳定,不骄不躁。即使有了负面情绪,也不要羞于抒发。

2、多读文章,读好文章:对我来说,读文章有点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很多你费劲思考的问题说不定能在别人的文章中得到解答,不要害怕别人是你无法超越的人,也有可能你能比“巨人”做得更好。读好文章是指既要把握文章的基础性又要注重文章的时效性,也不要摒弃专业领域之中最早的那些研究论文,因为这类文章基本具有奠基性的意义,需要挑选其中的经典文章阅读;同时也要关注最新、最热或业内顶刊的文章,这样可以获取研究领域的全貌。

3、除了会做实验,还要会思考:做实验无非就是操作问题,说不定某一天机器人也能替代人类进行部分试验工作,但是他们无法替代我们对科学研究所能提出的各种想法。因此,除了动手会做实验,学会思考应该更为重要。科学研究离不开因果之间的逻辑推理,你能做出实验结果,你就一定要能思考并找出产生这一实验结果最本质的原因,结果与原因之间反复思考推演,保证你逻辑链的完整性。





















上一页1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