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业大学研究团队发现细菌铁离子稳态与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的相关性并解析了具体机制
作者:    发布于:2024-04-18 14:28:58    点击数:

     

  近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水禽)体系免疫抑制病防控岗位专家、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动物医学免疫学研究所程安春/刘马峰团队在期刊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Chemotherapy发表题为“Iron efflux by IetA enhances β-lactam aztreonam resistance and is linked to oxidative stress through cellular respiration in Riemerella anatipestifer(鸭疫里默氏杆菌IetA介导的铁外排通过抑制呼吸与氧化应激增强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氨曲南的抵抗)”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在鸭疫里默氏杆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新发现了一个重要的MFS(The major facilitator superfamily)家族铁外排蛋白,并将其命名为IetA (Iron efflux transporter A),该蛋白通过外排铁离子,减少由β-内酰胺类抗生素氨曲南刺激细菌产生的ROS所致的氧化应激损伤,实现对抗生素的耐受性。这一发现为深入理解细菌通过改变自身代谢介导的耐药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为将来开发抗生素药物增强剂奠定了理论基础。

  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已成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健康问题。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与人类活动、动物、环境等密切相关。因此,在“One Health”概念下,解决细菌耐药性问题已成为人类共识。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一类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本研究以危害我国养鸭业健康发展且耐药严重的鸭疫里默氏杆菌为研究对象,首次发现细菌铁稳态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氨曲南耐药之间的关系。由于铁代谢是绝大多数细菌必需的代谢活动,本研究对于其它细菌耐药性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动物医学免疫学研究所刘马峰教授和博士研究生王梦莹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水禽)体系免疫抑制病防控岗位专家、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动物医学免疫学研究所程安春教授为论文的通讯作者。本研究团队长期聚焦于鸭疫里默氏杆菌自然转化与金属稳态在抗生素耐药产生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建立了三者之间的互作关系。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273003)、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2022NSFSC0080)、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CARS-42-17)等项目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s://academic.oup.com/jac/advance-article-abstract/doi/10.1093/jac/ dkae114/7647044?redirectedFrom=fulltext

铁外排蛋白IetA介导铁稳态和β-内酰胺类氨曲南(ATM)耐药的作用模式图

上一页1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