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篮球、手球、橄榄球这样的团队运动中,队员们都会凑在一起秘密地决定战术。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EMBL)的科学家们发现,细胞也有着类似的行为,它们会挤在一起以便在有限群体中相互交流。这项发表在Nature杂志上的研究首次向人们展示,细胞的组织形式会影响它们之间的通讯。研究人员是在斑马鱼发育过程中发现这一现象的,不过他们认为这个现象应该相当广泛,能影响损伤修复、器官形成甚至癌症。
“这些挤做一团的细胞,交换着只属于这个群体的信号,”文章的第一作者Sevi Durdu说。
Durdu对斑马鱼进行研究时发现,将发育成侧线(lateral line)的细胞有着特殊的行为,斑马鱼的一系列侧线器官可以感知水压的改变。在斑马鱼的发育过程中,这些细胞沿着体侧向前移动,到达特定位点时一部分细胞停下脚步并挤成一团,最终发展成一个侧线器官。其余细胞继续向前移动,到达下一个位点时又有一群细胞停下来形成器官。停下脚步的细胞会出现形态改变,从扁平变为泪珠状,它们聚在一起就像大蒜的蒜瓣一样。Durdu发现,这些“蒜瓣”簇拥着一个共享空间,能捕获细胞通讯分子。
“一般情况下,FGF是一种长距离通讯信号,”文章的资深作者Darren Gilmour说。“聚集在一起的细胞能够共享内腔捕获和浓缩的FGF信号,做出有别于其他细胞的决定(比如说停止移动)。”
研究显示,共享的内腔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能决定细胞群于何时何地停止迁移。当研究人员提高FGF的浓度时,细胞停得更加突然,形成的侧线器官距离更近。当研究人员降低FGF的水平时,细胞迁移得更远,形成的侧线器官间距更大。
“我们机体中的大多数器官是由上皮细胞组成的,而上皮细胞都有这样的行为。可以想见,这种内腔可能出现在机体的许多不同位置,只要细胞需要进行自我组织和交流,” Gilmour说。
研究人员打破斑马鱼胚胎中的这种细胞团,使FGF流出。这时,群体中的细胞无法再进行有效交流。他们认为,组织形式对细胞通讯的这种影响,在创伤修复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当皮肤被划伤时,“站立”的细胞“躺下来”开始向前爬行。从本质上看,就是局部细胞团破裂导致细胞改变了自己的行为。此外,体外培养类器官可能也属于这种过程,细胞自我组织形成类器官结构时,最开始形成的就是内腔。
原文链接:Luminal signalling links cell communication to tissue architecture during organogene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