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党建引领赋能乡村振兴,2025年7月8日,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动物医学免疫学研究所教工党支部与中共简阳市施家镇委员会在施家镇联合举行党建联建签约仪式暨首次共建活动。本次活动聚焦施家镇畜牧养殖业发展的核心痛点,旨在通过“党建+科技+产业”的深度融合,着力破解当地2.7万劳动力较弱人员的增收难题,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
活动伊始,双方在施家镇举行了深入的交流座谈。施家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吴远杨详细介绍了施家镇作为典型农业镇的发展现状,特别是以家庭散养为主的畜牧养殖业面临的严峻挑战:散养户疫病防控意识弱、技术落后,导致畜禽(尤其是水禽)疫病频发,经济损失严重;同时,产品小、散、弱,供应缺乏持续性和稳定性,流通渠道不畅,严重制约农民增收。吴镇长明确指出,当前施家镇畜牧养殖发展亟需科技支撑实现散养疫病可控化,并通过集体经济模式提升产品流通持续性,保障弱势群体稳定收入。对此,研究所党支部书记刘马峰率团队做出了积极回应,承诺研究所将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精准对接施家镇需求,将水禽疫病防控的核心技术(如快速诊断、科学免疫程序、生物安全措施)下沉到散养一线,并逐步推广覆盖至羊等其他家畜,为当地构建“家庭散养”与“集体统防统治”相结合的疫病防控体系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双方在活动中签署了为期三年的《党建联建协议书》,明确四大合作机制:科技兴农方面,将启动2-3项疫病防控技术推广项目,研究所选派专家挂职镇产业顾问,提供常态化疫病检测服务;人才共育方面,通过“乡村振兴大讲堂”年培训技术人员不少于200人次,重点围绕水禽疫病防控、科学养殖、集体经营模式等进行技能提升。此外双方深入商讨了共建学生实训基地事宜,未来四川农大研究生将常态化参与施家镇畜禽疫病监测防控实践,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产业共兴方面,聚焦简阳大耳羊、地方家禽(特别是水禽)特色产业,共同探索家庭散养融入集体经济的可行模式,研究所提供技术支持,帮助提升产品供应的持续性与稳定性;组织共建方面,定期开展联合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和志愿服务活动,围绕“科技赋能散养业”、“集体经济探索”等主题进行研讨,互学互鉴,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和战斗力。
活动现场,四川农大动物医学免疫学研究所教工党支部“乡村振兴兽医服务站”正式在施家镇授牌成立,该服务站将作为技术咨询、快速检测和应急响应的前沿阵地,成为解决散养户疫病防控难题的常设平台。会后,与会人员实地考察天地羊育种场后,研究所党员骨干随即深入施家镇部分家庭鸭场,进行实地走访。在鸭舍旁、池塘边,研究所的专家们不仅进行了现场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解答养殖户的燃眉之急,还有针对性地采集了多份病料样本。这些样本将带回研究所实验室进行精准检测分析,为后续制定针对施家镇水禽主要疫病的防控方案提供第一手科学依据,真正体现了“问题在一线发现,技术在一线应用”的务实作风。
本次党建联建活动及协议的签署,是校地双方深化合作、共促乡村振兴的新起点。双方已建立党建联建工作小组,实行季度轮值会议制度,确保合作事项高效推进。未来,四川农大动物医学免疫学研究所教工党支部将持续发挥科研、技术、人才优势,与施家镇党委政府携手,将协议内容一项项落到实处:通过科技赋能降低疫病风险,通过模式创新提升产业效益,通过人才培育增强内生动力,共同破解施家镇畜牧养殖业发展瓶颈,努力实现散养户增收、集体经济壮大、产业兴旺、乡村繁荣的目标,为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打造校地合作的“施家样板”。


